游走在无诂与无诠的诗意里(五) ——诗潮流——2017网络诗歌作品精选(代序) 文/李哲夫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双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而语义是对数据符号的解释,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信息,属深层意义,它将熔铸诗人思想情感的主体情绪。对于一首诗来说,它不仅仅包括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些数据符号,还体现出一种语言结构的特殊性与开放性,使得一首诗歌出现营构境象之中的多面性,随之引起更多的共鸣性。它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所能指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犹如古人认为所谓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唐代的姑苏夜半会敲钟,宋代也有敲钟,欧阳修则认为半夜不会敲钟,难道会是他的不知其世?由此产生这种“反误”现象。至于诗歌的反误或误读,是其诗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或许会促使一种误读的形成。在这里,我到是认为,其中的一种“误读”,应该是诗歌含义的多个解而引起的一种共鸣,我们不能将它单纯的看作是另一个层面上或意义上的“误读”,更多的是与读者的一种情感归属。诗人赵琼的这首诗歌是诗文之传于有幸与有效性里:
“划破了冰,放出了流水 划破了山,放出了山花 以及鸟语 划破田地,一辈一辈长出故乡 来养活远方 和一茬又一茬的游子”。
—— 赵琼的诗《春风刀》。细读之后的感觉非常好。 诗人赵琼写出了季节里的春天来临以及春风与山川河流的亲近感,也是一个诗人对于一个村庄或故乡的一种遥远怀想,在看似居于一种清冷里,却有想家的久远温暖。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应对“一茬又一茬的游子”的鲜活与灵动的拟人手法,他被如刀的“春风”惊扰。梦境的飘然而出的诗句,对人性与故乡又及一个个在外游子之情感的细腻洞察,诗人内心的寒冷,早已超出季节性的寒冷。诗人将在外打工的或为生活劳苦奔波的,进行了一次隐藏,并且作了十分冷静的表述,整首诗歌从色彩上都是一种冷凝,没有半点视觉色彩上的暖色调,那个时候的春风,还没给我们带来多少温暖,我们只能从山花烂漫的样子,去猜想花的颜色给予我们带来的温暖,从中去体会出对于故乡的深深怀念与温暖。从文字的背后,我们又感受到故乡给予我们的遥远关怀。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诗歌《咏柳》里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精彩句子,且被后人时常用来对于春天的吟咏。而对于诗歌《春风刀》来说,冰,山川或河流与田野,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出春风似刀的力度与它震撼的力量,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对于春风刀的赞美,进而赞美春天的到来,以及它美丽的伏击和无限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