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潮流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想那一声呐喊——二人作品合集《风之上的脚印》里的诗歌印象(代序言)

[复制链接]

307

主题

7141

帖子

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2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21:5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那一声呐喊
——二人作品合集《风之上的脚印》里的诗歌印象(代序言)
文/李哲夫


风,像刮胡子似的,在诗人老白的家乡——碛口古镇旁边的黄河河面上刮了一遍又一遍,那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河面,顿时光溜溜的。平静舒缓地段的河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个庞大的溜冰场。在碛口的那个湾里,游玩的小快艇,载着游客划破平静水面。此刻,河面映着的不是银色月光,而是早晨初升的太阳,那波光,那翻着细小浪花的水面,仿佛又是老白酒杯里曲了又曲的清醇老酒。于是,诗人老白的老白汾酒的味道,非同一般的绵长与回味。眼前这片泥沙俱下的河流,有着成千成万座黄土高坡的黄土。那重量,无法去秤,只能去估,去约。而对于老白的诗歌,同样的,让我去品,去赏。它有黄河上游的清澈或通透,也有壶口瀑布那样的轰鸣与气势。
诗歌《黄河边的断想》是诗人老白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创作的作品,而在今天,我只想从这首诗歌在创作时间上,去理解或窥视诗人老白三十年前的思想境界:“剧烈阵痛,扭曲你的身躯/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之后/塑造/一群生灵的图腾”。诗歌的第一个小节,渐次展开与呈现黄河非凡气势,母亲河分娩的阵痛,仿佛是从地质构造的形成开始。那痛,那酸甜苦辣,那人间的悲欢离合,从过去到现在,只能从一个侧面去展开或呈现河的清澈与浑浊,沙的金黄或非同一般的重量被浓缩在诗歌的文字里:“一声呐喊/一次拼搏/冲刷出一滩圆头圆脑的石头/育两岸有棱有角的船夫”。诗歌的第四小节,喊声,纤夫的号子声,以及被黄河水冲刷得没了棱角的石头,这些意象与灵感或形成的画面感,已不仅仅是诗人的断想或黄河的断想,它或许是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拼搏向上的梦想与理想。诗歌结尾小节的最后四句:“每一个漩涡卷一个故事/每一道波纹漾一个传说/日渐浑浊的河水/一个装满烈酒的葫芦……”。又想让我想起曾经看见的黄河河面漂流的羊皮筏或用猪皮吹胀捆扎起来的气囊或牛皮做的小舟,那个年代,或更远的日子,黄河岸边的渡船,就是那样的,它早已超出了人们,或我们想象出的或想象不出的,非同一般的精神所在,而对于诗歌的力道与劲道以及外延的精到,意味或韵味,其意,开阔、绵长……

《黄河边的断想》

剧烈阵痛,扭曲你的身躯
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之后
塑造
一群生灵的图腾


黄水
黄土
一个伟大母亲的揉合
这块土地,便有了黄色的精灵


从烧出第一只独木舟开始
纤绳,勒进皮肉
从水中打捞的温饱,有女人早晚祈祷的歌谣
以及男人历久不衰的黄河号子


一声呐喊
一次拼搏
冲刷出一滩圆头圆脑的石头
育两岸有棱有角的船夫


每一个漩涡卷一个故事
每一道波纹漾一个传说
日渐浑浊的河水
一个装满烈酒的葫芦……
作于1988年4月

咆哮的黄河,怒吼的黄河,只是当老白陪我一起去看碛口古镇的黄河之时,没看见黄河更多的怒吼。在去李家山快上山的路上,靠近了黄河,才发现那咆哮声真的很大,我们说话的声音都要很费力似的,才能让彼此听见。黄河泛滥成灾的机会少了,它桀骜不驯的性格至少在这里温顺多了。这让我又想起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在山东泺口段看见的黄河:“断流/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干涸的河床,一艘断桅的船/侧着身子,发黑的帆/被风吹得破破烂烂的/一只红蜻蜓/在它蜷缩影子的旁边飞来飞去……”其实,很多地方的黄河,不是丰腴,而是越来越瘦的样子,更有诗人老白笔下的另一种样子:“从烧出第一只独木舟开始/纤绳,勒进皮肉/从水中打捞的温饱,有女人早晚祈祷的歌谣/以及男人历久不衰的黄河号子”。不用“咆哮”有咆哮、不用“怒吼”有怒吼;苍桑兮、悲痛兮。那黄河的黄,黄土的黄,多像我们的容颜,以及我们一直虔诚匍匐的身躯。与很多所谓活跃在诗坛的诗人相比,诗人老白一直都在低调里,尽管早些年他已经出版过个人诗集《沉重的乡土》,之后的他,仍不是那么的活跃。不活跃,并非是不作为与诗,不为诗,不写诗或不思诗。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或时代,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或忙于生计的不同,或许还在生活的艰难困苦里,四处奔波里,而对于诗歌的追求,方向是一致的,只是目的不相同,能有爱诗的情怀,仍是难能可贵的。
诗歌的语言表述上给人的新鲜感,从感觉到一种直觉,从直接性到间接性与敏捷性的纵横交错,诗人以自己的生活感受或体验来展开个中意味或强烈的个性色彩,使之诗的倾诉,让想象更加形象于一种景象,让夸张合乎于生活的情理之中:“空空树身,钻进几个孩子/怎么喊/都不出来……”。——老白的诗《空心老树》。树与老树与年轻的树,它们的成长,犹如我们自己,只是诗人总有一些不同,总有一些梦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有生命的梦幻或梦境,对于诗人来说,总是会让理想的梦活在有鲜花、绿叶和阳光与生命、爱情以及有着无限希望的蓝天下。

《空心老树》

岁数大了
稀疏的发间多了几只鸟巢
一肩的鸟粪上,小草向路人招手
空空树身,钻进几个孩子
怎么喊
都不出来……

时间的久远,人生易老,对于现实生活,总会有一番感慨从另一场景里出现。有所思,有所想,老树与老人,老了的,即为朽木,能被关注的有多少,又几许?那可是归家孩子牵挂的不忍,还是另一种赡养的方式。总之,该诗给人联想的空间很多,诗意外延的空间很大。

《晚风》

像一个淘气的小子
从对面山上跑来
穿过河谷时打着口哨
钻进我的院子溜达,顺手丢下几张纸片
许是没人搭理,拉拉小树的手
走了……

诗,要有一种气质或是一种高贵气质,这不仅仅是诗的气息,也是一种诗的高度呈现。在越来越世俗化的现实面前,人生,生命,精神与向善、向美。诗歌不能总是歌功或颂德,它应有多个层面的读者群,生活的丰富多彩,读者的广泛喜好,能有诗,能让诗承载一点生活,与彩与浪花与鲜艳的颜色,乃诗人与诗歌追求的另一精神高地。诗歌《晚风》的鲜活,诗歌文字的灵动,情景与场景的雅致或别趣,都给该诗平添一些美丽与魅力:“穿过河谷时打着口哨/钻进我的院子溜达,顺手丢下几张纸片/许是没人搭理,拉拉小树的手/走了……”拟人与拟物手法的转换与承接或铺陈,都给人恰到好处,文字不多,仅短短几行,不仅仅是道出风雨小树,一种活灵活现的顽皮,却又四溢与弥漫出滴滴浓香意犹未尽的鲜活味道。

《老屋》

住进新村
丢了旧村,老屋像张开的嘴巴
杂草趁机钻了进去

咀嚼荒凉……
作于2004年5月31日

不说过往,也无更多笔墨,去描述老屋的前世给诗人老白留下些了什么值得怀念与吟咏的东西,至少诗人在创作这样的诗歌的时候,现实情况与场景已看得很多了,在随处可见与见惯不惊里,或许是联想到自己还在老屋里住着,还在黄土高坡的土窑洞里住着,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可是现代古董?这样的文字有欣喜或欣慰,也有现实的无奈。诗歌《老屋》全诗仅仅四行,所呈现出的久远或回忆,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揪心”。所谓自己的回忆或童年的情感留恋,仿佛都一笔带过。看似不着边际,也无一味追求一步一叩首,一步一回头的恋恋不舍似的一唱一咏叹的抒情,而那开门见山式的直抒胸臆,早已将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随之全盘托出,至于它的纯碎或纯性的诗意,是通过那些熟稔与不熟稔之间的场景描述来呈现或挖掘内心情感的纠结与负载:“住进新村/丢了旧村,老屋像张开的嘴巴/杂草趁机钻了进去”。冷峻与恐惧的词语:“……老屋像张开的嘴巴/杂草趁机钻了进去”。草,在此刻像什么?在我眼里,它已远远不是草了,是一条蛇。其实,话又说回来,这是人的天性,一个喜新厌旧的过程,不破不立,弃旧迎新,展望未来。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是那样的,虽然有阵痛,有怀念,忘与不忘,是自己情感的事情了。诗人在这里没有说谁,也无所指或有所指。诗歌的结尾,给人的警醒或警示,有无作用,已不是一句:“咀嚼荒凉……”所能替代的。张弛有度的诗歌文字,不是一般的“沸腾”更不是一般的冷抒情与热抒情,至于它的峻峭或陡峭,涌动的是那诗歌里的“静止与沉稳”,是那文字背后溢出来的悲悯或哀痛,咀嚼不烂的荒凉,甚是悲苦,流进内心,溶化血液,倒进眸子的,是酸酸涩涩的泪水。

《蜕不了的失眠》

硕大的秋,碰疼孤独的树
枝条,像老寒腿,叶子,自言自语的坠落
后退二十年
仍难抗拒生活的抽搐,手里线球
一天天变小
鼾声,一缕一缕地缠绕在身
那失眠,怎么都蜕不下来……

诗歌之长于内省,短于自我情感律动。这里的短,让我理解到老白诗歌自律的另一层含义,是情感抒发上的一种节制,而不是洋洋洒洒抒写几十行都还刹不住车。当我欣赏到他的诗集《沉重的乡土》,已感觉到老白在诗歌创作上,很是注意语言的节制与情感抒发的克制。所以,他的诗歌文字一般都很短,语言凝练,这或许是与他以前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有关。在碛口古镇停留的短暂时间里,与老白在诗歌的交流上,我俩谈了很多了,由此,比较多的理解与了解到老白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于现代诗歌更加深入的认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或简练化,去繁就简,这是当下诗歌创作中,很多诗人都比较推崇的一种表现手法。
很多时候,失眠,总是与梦境有关。诗歌《蜕不了的失眠》,让那鼾声,有了余音绕梁的更多韵味。诗歌开头的第二句:“枝条,像老寒腿,叶子,自言自语的坠落”。多少流露出些许伤感来,结尾的最后两句:“鼾声,一缕一缕地缠绕在身/那失眠,怎么都蜕不下来……”。又让我感觉到诗人的别出心裁,把复杂的情感与情景的体验,渐次进入尖锐或深刻的诗化哲理中,诗意的曲折尽致,让这种哲理性与意念性的相互交融出一种亲切可感的形象,不带一丝丝说教的意味。
从亲情到乡情与乡音,再到建筑工地,诗人老白的眼光不仅仅关注久远的记忆,也关注现实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那有情有爱的文字,都比较深入地呈现出他想要表达的诗歌意境,这如:《揪心的黄河》《乡下的亲戚》《父亲,我听得见》《写在情人节》《钻进时间缝隙》《抽出水泥中的骨头》等等诗歌,丰富多彩的生活,由此让诗人的笔下所涉及的题材更加的宽泛。


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和煦阳光的日子与春风遍地催生万事万物。播种,农忙季节的开始。在这里,天津诗人大可的这一天,不是直接的去农田播种,而是自己的笔下使劲地催生出了于时令季节与稻谷与他生活有关的诗歌。一些婉约,一些后现代的文人雅士,再次成就一派唐风宋韵,古诗颂词。那情,那歌,让谷雨像春天的花一样,竞相绽放。谷雨,仿佛有成为了诗人们的节日。赞之,吟咏之,聚会、谈诗、饮酒。让诗人们一直感慨着谷雨,滋养了我们的生活,更滋养了诗歌:“一个声音/从仲春的日子飞出/潮湿的云,网住天空,向下再向下/水汽,贴近泥土”。——大可的诗《谷雨》

《谷雨》

一个声音
从仲春的日子飞出
潮湿的云,网住天空,向下再向下,水汽,贴近泥土
花开花落清明后
风,打开心扉,还打开我对故乡的怀想之情
谷雨,洗去纤素留下翠绿
让雪白的雪远去,生命的金黄靠近
谷粒开异香,白米作银盘,蛙声隐草色
看那阳光
欲把枝头压弯……
作于2013年6月16日

谷雨这首诗歌,让大可整得是有色有味。淡与浓之间:“花开花落清明后/风,打开心扉/还打开我对故乡的怀想之情”的说它淡,淡在季节的诗与情景里,有如淡淡酒香,淡淡月光在夜色里弥漫一层轻纱一样的薄雾;说它浓,浓在诗情,还浓在一种乡情与乡音里的相思意境之中,乡愁也是淡淡的,在那看似淡淡的韵味里,却平添了一份谷雨一样丰润的醉。诗句的纵横穿插或行云布局,大有唐末•王贞白咏《白牡丹》韵味与对于宋词小令的另一种发扬或创新。在简约于精纯里,由此,还自然地想到清•郑板桥的《七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仿佛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景,只是各自吟咏的心境与情怀有所不同。
大可的这首诗歌《谷雨》是从古典诗歌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造出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时间上的跨度与穿越、空间距离的跳跃:“雪远去,生命的金黄靠近”。以及结尾句“看那阳光/欲把枝头压弯……”情绪或情感上的重量突变,其情由雨而借题发挥,不仅仅是为一粒谷子,而在谷雨的内核,我们仍能看见和感受到大可浓郁诗意里的其思由醉而不醒,其地由“蛙声隐草色”而生故园怀想之情,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藏于字里行间。
该诗在情节与形式上极具新颖之韵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更加鲜明。诗人没停留在雨与稻谷之间,诗人内心的翠绿,早已提前金黄。对于乡情,乡土的爱恋,仿佛是“永不会老去”。
使该诗在情感的抒发与意象选择或叠加的融合上,让整首诗的意境深邃而又悠远。比喻的贴切与自然之情景宣泄、恰到好处地让语言的朴素,在一个个优美意境里,由此,让整首诗更加具有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浓郁情调。
没去过敦煌,想那沙丘或沙滩边或月牙泉边的芦苇丛,一片片翠绿到一片片金黄,煞是好看,或许那苇丛开出来的荻花更加好看,给诗人留下无尽联想。诗歌《鸣沙山的苇叶》于是就由不一般的苇丛或苇叶了,想那苇叶或荻花一定汲取了敦煌莫高窟不少的艺术营养,要不,咋会让诗人大可一步一叩首地顾盼留歌:“在十月/鸣沙山的芦苇有的黄了”。诗人总像是一个梦想家,诗人笔下的情景与情节,总会与大自然有生命的东西纠结,借物咏怀抒情,在看似平常的感慨里,总会隐藏深刻的不一般:“生命临近终点/没有悲伤,哪怕一丝一毫仍是那么沉静”。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说出一些看似痴人的幻梦来:“面壁的达摩祖师/不沉于水/不沉于世/哪怕是远去的大江大河/还是面前的滚滚沙尘”。那些被我们供于神灵之位置的壁画,面对滚滚黄沙的挤压,也无法保佑面积愈来愈小的月牙泉。

《鸣沙山的苇叶》

在十月
鸣沙山的芦苇有的黄了
生命临近终点
没有悲伤,哪怕一丝一毫仍是那么沉静

风中
嗡嗡的鸣沙声响过不停
面壁的达摩祖师
不沉于水
不沉于世
哪怕是远去的大江大河
还是面前的滚滚沙尘
作于2013年10月17日

梦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过去与未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而未来才一直是我们向往的。沙尘与风暴,在这里谁会去喜欢,在所谓的异域风情里,只是一瞥,只能当做一时的新奇与兴奋,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一些互相纠结的情怀,多少会留下诗人高尚的思想与诗文的永恒

《阳关古道》

阳关之上,已没了城池
留下的,只是一大片戈壁和呼呼风声
一捧黄沙,有多少爱恨离别被蒸发
遗忘
斜阳映照城垣
杨柳吐绿,它的青丝依然牵不出黄沙漫漫不在有的地方

梦江南,这里,那里,所有过往都是枉
一沙一绿洲,一花,一商旅
所谓故人
却不是我曾经雇过的那个人……
作于2013年10月19日

看得出,敦煌或莫高窟或鸣沙山周边的风土人情,吸引住了诗人大可,也给他留下了许多感慨,以及许多想要说的话。很多游人一到敦煌,总会想起古道阳关,总想去找找阳关到底在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沙梁环抱,沙丘三面的古阳关,伫立敦煌城西75 公里的古董滩上,看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看那荒凉,总会让人想起王维的《渭城曲》,以及古丝绸之路。这里忧伤的阳关古道与后来的褒奖词阳关道,却是另一番味道了。
从大西北到大江南,诗人的思绪在不停地游走,映衬与对比,古道的古,在粗粝的风声里,又在沙尘暴里,漫漫黄沙的侵蚀,那古道还能坚持多久,还会继续的荒漠化吗?诗歌《阳关古道》的第一个小节:“……一捧黄沙,有多少爱恨离别被蒸发/遗忘/斜阳映照城垣/杨柳吐绿,它的青丝依然牵不出黄沙漫漫不在有的地方”。悲悯与忧愤,荒凉之后,还是荒凉,所谓些许翠绿柳丝,又能牵出多少新绿洲,唯有驼铃声在耳边,也只是想了一响而已。“阳关,城池,戈壁和风,黄沙与斜阳”由此形成鲜明的意象叠加,所展现的过程,不着过多议论,诗人在一边只有冷峻的述说,使之深刻的内涵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对过去发生的什么或发生了什么,诗人一笔带过,不去抒写,漫漫黄沙的侵袭,风沙或风暴,在那个层面上,仿佛都有一种预言里的预见性。而在江南的柔美里,诗人也不着过多的笔墨:“梦江南,这里,那里,所有过往都是枉/一沙一绿洲,一花,一商旅/”。承接与转换在不露一丝痕迹,一切都在自然里发生,这首诗歌,读了几遍之后,很是欣赏诗人的巧妙构思,驾驭语言和思想技术的娴熟,同样是抒怀与怀古之诗,情感自然外泄,而又在诗的内敛里叙说,通过大漠与江南鲜明的意象展现,不着一字议论,使之一种忧患与悲悯,在看似自然而然的优美风景里,渐次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来,而在诗歌结尾句子里:“所谓故人/却不是我曾经雇过的那个人……”。却又让人忍俊不禁,感觉诗人是换了一个角度,将自己看成一个商贾大富,在梦境里带着一队商旅,伴随驼铃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
满纸的欣慰,一脸的幸福,诗歌《家的方向》,想必是向我们绽露出了一抹久违的思念或持续的微笑。这首诗歌,借助一个天空的舞台,将家的怀念,像着:“大山的南麓”延伸与拓展,使:“家的下面,是开春的土地/往年的干柴、蓬草,透出春天的气息”。这是一个渐浓渐深的故乡情。所谓的“家”,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小家,它更具有广义性,气息浓郁的乡土:“仰首一个家,阳光里铺满软软的稻草/还有几根柔软羽毛”。渐次加深浓浓的乡情:“惬意/温暖”。很显然,这无疑是诗人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常怀云树之思一样的情怀,由不得你不热泪盈眶。

《家的方向》

晴朗天空下
仰首一个家,阳光里铺满软软的稻草
还有几根柔软羽毛
惬意
温暖

家的下面,是开春的土地
往年的干柴、蓬草,透出春天的气息
家的旁边,包裹着的茅草散发出时光的味道
大山的南麓
坐落在“丫”形的的树杈上
成长,繁盛
作于2013年10月23日

诗人大可,孜孜不倦地追索一条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诗歌新路,并由此坚定地将其作为自己的艺术定位与理想追寻。“土地或故乡系列”诗歌的出现,就是他创作上包孕丰富内涵的艺术诗篇。
有出息有作为或是有责任与担当的诗人,一定是燃烧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于诗人或作家来说,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像医生把脉一样,握住生活的细节,那才是创作的源泉。一个好的作家或诗人,没有权利无视那些社会问题。文学——既人学。我们的作家或诗人,如果不能融入当代社会的呼吸,不能传达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敢对威胁或危险及时发出警告——即使出现这样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的,这样的文学,也不配称作文学。所以,在诗歌的认识问题上,我们总会提起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此,我们看见诗人大可笔下因此而平添出的几分异彩与新辉:“家的旁边,包裹着的茅草散发出时光的味道/大山的南麓/坐落在“丫”形的的树杈上/成长,繁盛”。家的方向是故乡的方向,也是土地怀想的方向,歌唱土地,超越一种象征,是大自然土地之上的艺术化的“土地”,而家是人类生活与情感世界的栖息所,它丰富的内涵,是小家之后的大家,小家的安稳,国家的强盛,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个家,早已超出一个单纯的精神层面。好的诗歌,必须适合倾听、必定具备更高的音乐品质或音乐美感。不仅在文字上要具备一种养眼润心的韵味,而且还要有一种悦耳动听的韵律。才能更加的吸引读者,征服读者。
诗歌《盐湖》,是诗人大可一路走来一路歌的又一篇力作,当你倾听或静赏一首诗时,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尽情挥发与联想:“……这么蓝的天,这么清澈的湖/如果没有那只移动的鸟,不知是站在青海的天空下/还是格尔木的盐湖上”。这是高原的灵魂与灵魂的音乐在流唱吗?这是情感的音乐在诗人的内心弹奏?还是“移动的鸟”在名词与动词之间抒写生命的乐章?这意象的白,让一种光芒闪耀在湛蓝的天空上?这诗,这歌,这乐音:“纯净的,就像童年那段好时光”怎能不摇撼我们与诗人的心灵:“在高原旷野的风里/自由摇曳……”。就像大可姓周在戈壁与荒漠,有着那铿锵的脚音,让那青藏高原的风吹过“青海的天空下”的《盐湖》“那只移动的鸟”、“像童年那段好时光”因为有大漠或戈壁与高原这样的粗粝,才有了这样的诗句,湖水更蓝,盐更白,太阳更温暖,月亮更美丽。正如“童年那段好时光”之后,诗人的内心或许会有玫瑰,爱情的童话,在才芬芳里、更鲜艳、更诗意地出现在《盐湖》的水面……

《盐湖》

从来没看过
这么蓝的天,这么清澈的湖
如果没有那只移动的鸟,不知是站在青海的天空下
还是格尔木的盐湖上
湖里的盐
天上的云一样白
纯净的,就像童年那段好时光
在高原旷野的风里
自由摇曳……
作于2013年10月23日

一诗一春天,一诗一世界,在创作出上述诗歌作品之后的诗人大可,还陆续创作出了与季节时令有关的大量诗歌作品,这足以说明大可的关注度从游历到脚下的土地。如:《立春》《雨水》《谷雨》《惊蛰》《立冬》《小雪》以及《路边的老人》等等,那样的诗歌作品。从这些诗文里,我们不仅读出了一段发烫的热土,读出了诗人的一种情感与精神力量,还读出了两个诗人的“豁达开朗与包容万物”的形象。而从这些诗歌里,我们还看到诗人老白与大可像一棵瑰美辉煌的“树”,站在春色满园的大地上。
诗歌,是需要不停与不断的追寻与探索的,有了那样可贵的执著精神才会有成功的一天。探索,一个诗人的一次感动不叫感动,他应给人有更多的唤醒与启迪。他还应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让诗歌的精神真正回归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只有那样的回归,才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也才是诗歌的期盼。诗与歌,说大一点,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就像大自然的万物对雨露阳光的渴望一样。生活与心灵不能没有诗,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丰富。
二人作品合集《风之上的脚印》,是诗人老白几年甚至好多年的艰辛创作,并且还有上个世纪的诗歌作品,可见他对于诗歌创作的严谨作风与生活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他与大可一起结集出版的又一力作。一首诗,或一本诗集,玉树一般临风而立,这是诗歌之树,一棵诗意澎湃的诗之长青“树”在山巅——高高地挺立。诗,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乃至心灵深处在自然的流露。
二人作品合集——《风之上的脚印》,从整体来看的,这些作品是成功的,虽然两位诗人在创作的道路上有许多的不同,诗人的一颗诗心,是一样的。尽管个别诗歌在深度与广度上,稍欠不足,仍然给我了另一番审美冲击力,至于存在着些许不足,那仍将是他们今后的努力与走向成功的目标与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诗歌在淡抹浓妆总相宜里,必在运笔天成浑然中,由此放射出奇异的艺术魅力之光。在此,我们期待着他们成功的这一天。



完稿于2014年8月16日10:41:52嘉陵江畔童家溪镇

http://blog.sina.com.cn/hezefu(QQ:404567957  欢迎您支持论坛年选征稿、出版与论坛之诗歌选本邮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322

帖子

32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5
沙发
发表于 2017-1-18 22:12:12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322

帖子

32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5
板凳
发表于 2017-1-18 22:17:05 | 只看该作者
如此贴近写手内心写序  李老师威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8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地板
发表于 2017-1-21 11:40:14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前辈老师,学习拜读佳作!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8:18 , Processed in 0.0437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