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潮流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仰望天空的鹰——赏析诗人徐彪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考

[复制链接]

305

主题

7021

帖子

1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22:4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仰望天空的鹰
——赏析诗人徐彪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考
/李哲夫
摆在我们面前的诗歌,不是哲学家的理论,而是诗人徐彪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考的文字,他的诗,我在奔流论坛已读了不下一百首。他的诗给人总的感觉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总有“冷静与冷峻”的考量,诗意的呈现总是“渗透”出一种人性的光辉。在那些看似“微弱的光芒”里,却不只是诗人的一种简单“暗示”,而是理性回归之后的“冷却”,以及“冷却”之后,翩然掀开的又一次“侧光”之中的辉映与延伸。现实中的情节虚构,又如虚构中反映现实。理性思考的必然是:我们认识一个客观世界,又同时以肯定者的身份去否定它的存在。
我一直在想,诗人徐彪的诗歌文字的表现,他的创作思想,是以怎样的一个形式存在的?文字里的现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展现与展开的情节或诗意里的语言,通过表象的自我延伸,或是要靠理性去重新判断或书写?他诗歌里所具备的理性思考,并不意味着他的诗歌文字内核与深刻的内涵里,就缺少了或没有了诗歌美学的成分。其实,他的诗歌,有它自己的灵魂,每一首,都有他自己的风格,并且有他自己独特的视觉与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徐彪的《我不想》、《仰望天空的鹰》和《在黄河大桥上的遐想》这三首诗歌里,《我不想》所表现的情节与场景,开篇就给人为之一震,由此,让我们看见了他理性地进入诗歌的写作与思考方式。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倔强命题里,诗人徐彪的倔强性格,也是在理性的思考中去完成的,他从发现里去思考去展开去延伸。
不想被神话倾倒
只想在风中收集每一片羽毛
灯光熄灭
泪水蒸发
不想在梦中遭遇冷酷
也不想用受伤的目光去迎接暖意
涌动的湖水
不想在季节里干涸
那就去收回秋天苦恼的果实
长在沙漠的草,它们不在阴暗里
更不在阴谋里……                ——徐彪的诗《我不想》
第一个小节的想与不想:“不想被神话倾倒/只想在风中收集每一片羽毛/灯光熄灭/泪水蒸发”。给人的感觉是新鲜而又奇异,奇异在浅浅的悲悯里,有一种灯光熄灭的黑暗与泪水蒸发的痛在里面。《我不想》是诗人的一种坚定与执着,不想看见的,恰恰是诗人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生活里的事实。不想与不想要的,以及不想看见的事情是很多的;是逃避,还是面对,怎么样的面对?诗人理性思考之后,发出了一声声寄予的叹息:“涌动的湖水/不想在季节里干涸/那就去收回秋天苦恼的果实”。这句在可能与不可能或有意与无意里,让我们进入一个虚无与冥想的状态里。秋天呈现的是丰收的景象,给诗人留下的却是苦恼的果实,看来这个“我不想”,让诗人面对的事物与场景,是很无奈的。诗歌的结尾,瞬间转换,他不再次停留在想与不想里,他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长在沙漠的草,它们不在阴暗里/更不在阴谋里……”。表现手法的变化,并且寓意着现实生活里的某些污垢,文字的含蓄,以其深刻含义,引人深思。
诗歌文字里的表象被理性化之后,表象即将进入理性思考的世界,诗人眼前的一切事物,从感性深入,上升,有了表象,诗人所要面对与思考的东西将会更多。虽然表象只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却又无时不在影响着理性思考的进程和方向。
诗歌《仰望天空的鹰》,看似混沌或朦胧,其实自然有诗人内心世界里的清晰脉络,是他另一番情感流露,展雄鹰之志与仰望天空,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坚强与软弱早已存在
鹰冲破云层那样的厚茧
在蓝天自由自在,多想甩掉那些束缚
从蜷缩的一隅爬出
向着已经辨清的方向由南向北地坚定行走
鹰翅反射的阳光烫伤我躲在雪山的灵魂
面对翱翔,我只有点燃云端的灯火
照亮一直寻觅的窗口                   ——徐彪的诗《仰望天空的鹰》
在这首诗的开篇第一句里,不说指谁,也不是无所指,他以诗人的性格对比完成一次理性的判断,从而让读者的思绪也紧紧地跟随,欣赏诗歌就是欣赏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用丰富的意象营造理性的世界,让一个活跃的诗歌文字,展现出一种生命的东西。一种信念与某个时代或某个场景里的境遇的相逢或相对应,让读者找到自己的共鸣,让诗之内涵展现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某些情节,还让情感游离与游走在自然之间。理性思考在从容与淡定里:“坚强与软弱早已存在/鹰冲破云层那样的厚茧/在蓝天自由自在,多想甩掉那些束缚/从蜷缩的一隅爬出/向着已经辨清的方向由南向北地坚定行走”。这就是诗人的仰望与被仰望里,发出的一番感慨,从不放弃从不绝望,由此可见的“冷峻”,为诗之空间再次拓展出清澈而又幽远的光芒来。整首诗歌的句子色彩是冷暖交融,阳光与灯火以及蓝天白云,是冷暖光源的叠加,也是诗人内心坚定的涌动:“从蜷缩的一隅爬出”到:“鹰翅反射的阳光烫伤我躲在雪山的灵魂/面对翱翔,我只有点燃云端的灯火/照亮一直寻觅的窗口”。他文字里坚定与悲悯的触动,由不得我们的内心,不为之产生一种震动与惊醒里的惊喜。
诗人在这首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是想达到或突破仰望里的另一种联想,让诗歌里的小我,存在于现实生活里的大我,从而让诗歌在繁杂的多样性里,发现或找到更多的契合点,由此掀起更多的“微澜”。
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里曾这样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尚没有类似的体验,它就失去了效力”。之所以对诗人徐彪的诗歌文字里留下理性思考的判断印象,或许借用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来说明,是因为诗歌完全依赖于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使其对这样的诗歌文字及其意义理解的不同,得出的共鸣就不同,至于它是否失去说明效力,那就看读者的身同感受,以及诗歌文本本身的魅力了。
想到河面走一走
听听冰层下的水声
冰,没人复杂
它们与冬天很友好,不知它们的夏天怎么样
黄河水流经包头的祥和与宁静
让我忘记它不在清新的气息与曾经的泛滥
船在梦中停泊
风刮来草香和鱼腥味治好多年不愈的抑郁
泛白的碱地过滤黑暗的恐惧
把一块冰抱回家
仔细欣赏夹在冰里的泥沙
看它们怎样与泪水纷纷俱下    ——徐彪的诗《在黄河大桥上的遐想》
理性的诗歌,最忌讳的就是说理。而徐彪的诗歌有理性的思考,却不在过多的说理之中,如果一首诗歌总在说理或说什么,就会让人烦味,而诗人徐彪在诗歌创作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理性的思考中,始终不忘记在直觉里去感知“道理或理性”的思考,不露声色中浅浅的煽情,而对美好事物来一次热烈的“拥抱”。他的诗歌意象跳跃性不大,思绪也不快,同样具有抒情的色彩。他诗歌情节与情境的铺垫,同样注意与讲究平稳,安祥,宽容;并且具备和体现出睿智的一面。在他诗歌的文本里,情感依然不受理性的压抑,他在理性的处理上,恰到好处地将抒情与审美情趣相结合,他的诗歌是比较注意节制的,尽管有的诗歌有冷静的叙述过程,依然不失艺术美感的享受。
有道是:“大雪无痕似有痕,大象无象似有象,大章无章似有章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他的诗歌是从内蒙古高原来,从基层的乡村与泥土里来,他诗歌文字的气息是浓郁的,他关注身边的事件以及对生活的感性到理性的感知。因此,徐彪的诗歌表现的审美情趣,也就更带有具体性,更能在诗歌艺术上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在黄河大桥上的遐想》有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气势在里面,并且是大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超脱境界。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看,还在沉思与遐想:“想到河面走一走/听听冰层下的水声/冰,没人复杂/它们与冬天很友好,不知它们的夏天怎么样/黄河水流经包头的祥和与宁静/让我忘记它不在清新的气息与曾经的泛滥”。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是诗人一直向往的超凡境界,那是何等的气势,只有诗人才是那样的思想。然而,现实里的黄河水,我们赞美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又是苦难深重的,它有哺育我们的一面,又有决堤泛滥,让两岸或沿岸深受其害的一面,它的伟大,让我们忘记了很多,又记住了很多。听听水声的安逸与惬意以及在那样的祥和里,总会令人向往,让人不可能不去遐想一番。诗人的遐想,在这里是矛盾的,内心是十分纠结的,想它的博大,又担心它的泥沙俱下,以及没有说出来的对下游的担心的一种忧患意识。通透的叙述里,诗意在含蓄里渐次打开。这就应验了:“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这句名言。
诗歌《在黄河大桥上的遐想》我非常喜欢,这首诗的语感以及叙述上的节奏舒缓,像一曲动听的,又似如歌的行板,既淡定又通透里,依然不失诗意之浓郁与内蕴:“船在梦中停泊/风刮来草香和鱼腥味治好多年不愈的抑郁/泛白的碱地过滤黑暗的恐惧/把一块冰抱回家/仔细欣赏夹在冰里的泥沙/看它们怎样与泪水纷纷俱下”。如此看来,诗人的这个诗歌在结尾上的处理,导入了一些比较新奇的语言意象,且在理性思考与现实的审势里,击中隐蔽深处的“境遇”,使这首通过“遐想”而形成的诗,有了更多的“耐磨性”思考。诗歌特定的“核”与对于“世象”的钝击,是对:“让我忘记它曾经的泛滥”以及:“看它们又该怎样与泪水纷纷俱下”而引入的又一种深思。
读到这首诗之后,还让我想起迪兰•托马斯的诗《塔尖,鹤一样耸立》的前几行诗句:“塔尖,鹤一样耸立/它的雕像是鸟笼/自石巢处它不允许那掘洞的羽毛长长的小鸟,在咸涩的石块上磨钝它们尖脆的嗓音/用俯冲的翼在水草中刺透溢溅的天空/或者浅涉浮沫……”。同样是面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与不同的联想产生,却有比较类似的理性思考与审美情趣。
而在这首诗歌原作里个别地方的不清晰和叙述上存在些许累赘如:“河水结了厚实的冰/冰层下仍淌着湍急的水/想到冰面上走一走,听一听水声/冰,没人复杂,它们与冬天很友好/黄河水流过包头带来的喜悦与安宁”。以及结尾段落的:“两岸有亲切的玉米和糜谷/船在梦中停泊/沉稳的黄河,慈祥的母亲/让我在冥想的生活中忘记烦恼/风刮过来的草香治好了久年不愈的抑郁/泛白的碱地过滤黑暗的恐惧/把一大块黄河冰抱回家/仔细欣赏夹在冰里的刚毅和诚实”。
诗歌是修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后来诗人徐彪给我看了这首诗歌的原作,我更是明白一首好诗得来的不容易,更是理解了他的执着精神与认真的创作态度,两者一比较,自是修改之后的作品更精准。
诗歌是需要关注与面对的,甚至是需要有明确的观点的。所谓这些,就是要表明一个诗歌的精神立场与观点,没有精神立场,我们的创作、阅读和审美乃至生存,都会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无法对生活加以判断,不能对现实加以关注,还有什么人性立场或精神立场?
文学,当然是要强调灵魂的追求的。明白地说,诗人徐彪的诗歌,在写作上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立场”,只是他目前挖掘题材的能力还很有限,还不足以形成对这种立场足够的文本支撑。
诗歌需要独立的思考与独特的构思以及风格上的特别,回味无穷、震撼与灵动的文本。诗人更要有特立独行的个性,以其非同一般的诗歌文本,不一般的文本思想,才能建立起那样的精神立场。在创作之路上横向借鉴,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拓宽诗歌创作与诗写的宽度,才有可能在这个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在此,希望诗人徐彪在三人作品合集《花之彼岸》出版之后,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更大进步。

http://blog.sina.com.cn/hezefu(QQ:404567957  欢迎您支持论坛年选征稿、出版与论坛之诗歌选本邮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8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沙发
发表于 2016-12-20 23:17:40 | 只看该作者
哲夫站长评论:赏析诗人徐彪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考一文,把我带到诗人的世界,看诗的理解和如何把握诗人情感的用运,观点犀利,准确,诗是对灵魂的追求和现实的思考,诗观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诗的最高追求和诗人的理想。评论的好,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659

帖子

44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8
板凳
发表于 2016-12-22 14:52:21 | 只看该作者
摆在我们面前的诗歌,不是哲学家的理论,而是诗人徐彪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考的文字,他的诗,我在奔流论坛已读了不下一百首。他的诗给人总的感觉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总有“冷静与冷峻”的考量,诗意的呈现总是“渗透”出一种人性的光辉。在那些看似“微弱的光芒”里,却不只是诗人的一种简单“暗示”,而是理性回归之后的“冷却”,以及“冷却”之后,翩然掀开的又一次“侧光”之中的辉映与延伸。现实中的情节虚构,又如虚构中反映现实。理性思考的必然是:我们认识一个客观世界,又同时以肯定者的身份去否定它的存在。






欣赏老师的经典之作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主题

1352

帖子

373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34
地板
发表于 2016-12-31 09:38:43 | 只看该作者
从诗人的一个角度看诗的声音,思考,用情和穿透力。。当然,诗人对作者的思想把握很好,辩证赏读。诗的新意是需要不断被挖掘,发展或创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239

帖子

30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23
5#
发表于 2017-1-18 22:08:14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和诗歌相映相照     李老师好像如临其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659

帖子

44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8
6#
发表于 2017-3-6 12:55:55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文字里的表象被理性化之后,表象即将进入理性思考的世界,诗人眼前的一切事物,从感性深入,上升,有了表象,诗人所要面对与思考的东西将会更多。虽然表象只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却又无时不在影响着理性思考的进程和方向。






欣赏佳作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6 06:39 , Processed in 0.0453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