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潮流s

标题: 用一种心态品诗(及题外) [打印本页]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3 08:59
标题: 用一种心态品诗(及题外)
本帖最后由 孟方榕 于 2017-10-15 13:47 编辑

用一种心态品诗

用情怀去踫撞
那会充满淳香

用岁月去踫撞
那是一杯陈酿

用浮澡去踫撞
也许遍体受伤

品诗如同酿酒
以一种心静的姿态
让耐心成为一种境界
以至忘掉凡尘和喧噐

品诗如同琢玉
用一种思考或去构勒
让时间变作一虹砣轮
玉石活了,思维活了

品诗不学李白,他呀
逢酒便会豪言壮语
品诗别学李清照,她啊
闻酒彻底坦露情怀    当然
诗风本身就是遗产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3 09:03
随心而作,请各位老师修改
作者: 秋月枫    时间: 2017-10-13 11:59
品诗如同酿酒
以一种心静的姿态
让耐心成为一种境界
以至忘掉凡尘和喧闹

精彩诗句,欣赏!
作者: 李哲夫    时间: 2017-10-13 18:02
品诗如同酿酒
以一种心静的姿态
让耐心成为一种境界
以至忘掉凡尘和喧闹问好  
喜欢的文字  
作者: 庞华    时间: 2017-10-14 00:58
不学李白李清照的理由不充分。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09
庞华. 发表于 2017-10-14 00:58
不学李白李清照的理由不充分。

该学的要学,酗酒确实不好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0
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1]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1
本帖最后由 孟方榕 于 2017-10-14 18:18 编辑

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望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处)。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归还洛阳。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李白三十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学才能,道德文章,为世所重。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二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征召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2
西来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2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3
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4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他认为天下乱局已定,此时大唐的情形十分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正是割据江南的大好时机。因此力劝永王直取会稽,并在永王发动叛乱之后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自比谢安,怂恿李璘割据称帝意图昭然。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渔关,生擒哥舒翰。李白五十六岁。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终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5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会稽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镇江。在镇江,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即今贵州一带),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6
李白的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29
李白是一位正式入门道士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32
后世学者趣闻奇遇

一九九五年,正值二十一岁的诗文学者黄锦祥在茶庵寺园内客居了一年,期间曾触景生情留下诗词数首。据说在当年七月初的一个晚上,已经在茶庵寺里面熟睡的黄锦祥忽然梦见了一位峨冠博带白衣楚楚的老者在山坡上向他走了过来,会面后俩人好象久未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拱揖相迎,于是席地盘坐把酒畅谈。老者与其相聚顷刻便要辞别,继而朝坡下方绝尘而去,无奈一问方知原是李白仙人。随即黄锦祥被梦中情境惊醒过来却久不平复,追思与谪仙人之奇遇不得而解,每到夜里更是辗转难眠。数日后(即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二日)因惦念李白写下了《邀李白》名句!这一首颇具传奇的诗作后来被收录于《世界汉诗年鉴》大辞典里。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34
链接黄锦祥的诗:

《邀李白》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二日黄锦祥写于江门茶庵寺

谁为我斟酒,胸前月催愁。入梦邀李白,胜诉心里忧。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37
李白姓名之传说
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41
李白死因传说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8:48
从史载和传言中了解李白,深知他的人生艰难与苦痛.他既是道士,又念官职,还与安禄山有牵连;最后结局不说悲惨,也够伤心,我们只品他的诗,至于他的为人既无关也不必学.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02
本帖最后由 孟方榕 于 2017-10-14 09:03 编辑

我们不妨品偿一下西方诗人的作品,也许人文环境的不同,写出了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不同的内涵.汉诗应该是细腻醇厚的,洋诗着重于抽象,需要想像,如同梵高的画,我觉得直抒情怀更便于汉人接受.


保罗·策兰诗歌10首
1.《雾角》
隐匿之镜中的嘴,
屈向自尊的柱石,
手抓囚笼的栅栏:
把你自己献给黑暗,
说出我的名字,把我领向他。

2.《水晶》
不要在我的唇上找你的嘴
不要在门前等陌生人
不要早眼里觅泪水
七个夜晚更高了红色朝向红色
七颗心脏更深了手在敲击大门
七朵玫瑰更迟了夜晚泼溅着泉水

3.《你曾是》
你曾是我的死亡
你,我可以握住
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  

4.《在河流里》
在北方未来的河流里
我撒下这张网,那是你犹豫而沉重的
被石头写下的阴影

5.《我仍可以看你》
我仍可以看你:一个反响
在那些可以昆虫的触角暗中摸索朝向的
词语,在分开的山脊。
你的脸相当惊怯
当突然地
那里一个灯一般闪亮
容纳我,正好在某一点上
那里,一个最痛苦的在说,永不

6.《苍白声部》
苍白声部,从 深处剥取 无言,无物
而它们共用一个名字
你可以坠落,你可以飞翔
一个世界的 疼痛收获

7.《你可以》
你可以充满信心地
用雪来款待我:
每当我与桑树并肩
缓缓穿过夏季,
它最嫩的叶片
尖叫。  

8.《时间的眼睛》
这是时间的眼睛:
它向外斜睨
从七彩的眉毛下。
它的帘睑被火焰清洗,
它的泪水是热蒸流。
朝向它,盲目的星子在飞
并熔化在更灼热的睫毛上:
世界日益变热,
而死者们萌芽,并且开花。

9.《站着》
站着,在伤痕的
阴影里,在空中。
站着,不为任何事物任何人。
不可辨认,
只是为你。
带着那拥有藏身之处的一切,
也勿需
语言。

10.《死亡》
死亡是花,只开放一次
它就这样绽放,开得不像自己 。
它开放,一想就开,它不在时间里开放
它来了,一只硕大的蝴蝶
装饰细长的苇茎
让我作一根苇茎,如此健壮,让它喜欢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15
品一首爱尔兰现代诗人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译汉文时也许有一字一意之差错,大意即在.

When you are old

--- 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当你年老岁月将近白发苍苍 ,

困倦的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

沉思漫想,陷入往事的回忆,

你一度当年的柔情与美彩缤纷,

多少人爱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你的容貌于虚情假意之中, 

只有一人爱你如朝拜的神圣,

爱你不因岁月无情至始所终。

在炉罩边你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是如何飞上高山之顶,

隐藏于众星罗布之间,面庞难寻!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37
再回头看李清照,反正都是李世民的近亲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42
家世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42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着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着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43
漂泊生涯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56
相关死因传说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魂归金华的述说·金华山之谜(新版)之二   李清照(1084-1162)是中国古典词坛上耀眼夺目的婺女星,这可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对她生命的最后归宿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晚节流落江湖以卒”;有的说“带着对故土难归的失望,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不少于72岁”;有的说“卒于临安(杭州),不能早于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享年至少73岁”……    前些年,我为《金华日报·浙中特刊》写了一篇《李清照与金华山赤松宫》的文章,引起全国李清照研究中心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博览典籍,赴杭州、绍兴、衢州等地考察,访问年近九旬的赤松宫和二仙古洞最后住持胡海牙等人,进一步揭开了李清照魂归何处之谜。    我赞同清代大学者俞正燮对李清照归宿的观点。他在《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中写道:“……时易安(李清照)年五十三岁。居金华,有《武陵春》词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或曰:依弟迒,老于金华。”这“老于金华”四字明明白白地点出了李清照生命的终点。    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三十二(1162)期间,在临安(今杭州)有李清照的一些行踪:    绍兴二十年(1150),67岁的李清照曾去杭州访大书法家米芾的儿子米有仁,为她收藏的米芾字帖求跋。米友仁跋云:“易安李清照居士一日携前人墨迹临顾,中有先子留题,千年观不胜感泣。先子寻常为字,但乘兴而为之。今之数字比黄金千两耳。呵呵。”    绍兴二十一年(1151),68岁的李清照又赴杭州表上《金石  》进于南宋朝廷。绍兴二十六(1156)八月二十二日,版行于世。    绍兴二十五年(1155),73岁的李清照欲将所学的诗词文学传于孙氏女,深谙封建礼教的孙氏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委婉拒绝。南宋陆游(1125-1210)的《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铭)可以佐证。    以上这些蛛丝马迹,不足以说明李清照“卒于临安”,恰恰相反,作为不出家道士的易安居士李清照寻找的最好归宿是道家三十六洞天的金华山。    她为了生计,曾在金华山赤松宫和金华二仙古洞“二仙阁”畔开设“易安卦馆”,为黄大仙的信奉者解签。据赤松宫最后住持胡海牙回忆:“赤松宫和二仙古洞的一百枝签中有七十二枝出于李清照的创作和加工。”这点我在《李清照与金华山赤松宫》一文中已经提及。    最近,胡海牙又提供了李清照曾在金华山留下黄大仙诗的重大线索。李清照在金华山时,与唐仲友之父唐尧封有一定联系。唐尧封(1106-1168),字嘉猷,居住在金华城内儒宗岭(本为唐婆岭),绍兴二年(1132)为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直龙图阁朝散大夫。李清照避居金华时,曾一度卜居在武义县主簿陈序家,后移居到老婺州城中心的唐尧封家附近。酷爱诗词的唐尧封恭拜李清照为师,并派手下的门人照顾李清照。30岁的唐尧封于绍兴五年(1135)春陪李清照登八咏楼,又陪李清照游览金华赤松山和二仙古洞(在九龙山麓,双龙洞附近)等黄大仙遗踪。唐尧封写下一首《丹灶》诗:“丹成灶已冷,仙去景常清。翩跹照华发,随觉凡骨轻。”李清照附其诗一首,名为《牧羊少儿留仙迹》:“金华山长赤松劲,仙鹤双双入白云。牧羊少儿留仙迹,清涧潺  古洞深。”    李清照对才华横溢的唐尧封十分赞赏。她在二仙古洞畔讲述了为什么要取易安居士之号,她说:“我取易安,乃取义于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意谓居所简陋而心性安适。”唐尧封回答:“听说陶渊明曾到过金华山和九峰山,看来您与此地十分有缘。”李清照说:“居士,是不出家道士。这里是三十六洞天道家黄大仙之胜地,故而也有仙缘嘛!不瞒贤弟说,我想在金华山开一卦馆,以谋生计。”唐尧封说:“易安师,区区小事包在小弟身上,赤松宫和二仙古洞的住持都是我的朋友,我愿出资帮你建,略表小弟之寸心。”李清照闻后感激万分。唐尧封一言九鼎,为李清照在金华山建了一个“世外小桃源”——易安卦馆。尽管李清照流寓临安,那毕竟是去走走玩玩,散心排愁罢了!    宋濂(1310-1382)在金华浦江麟溪郑氏义门(江南第一家)教书时,曾收藏了一幅李清照的手书《琵琶行》,反复欣赏,拍案叫绝,情不自禁地说:“李易安乃天下第一才女也!”宋濂奋笔写了《题李易安所书<琵琶行>后》诗一首:“佳人薄命纷无数,岂独浔阳老商妇。青衫司马太多情,一曲琵琶泪如雨。此身已失将怨谁,世间哀乐常相随。易安(李清照)写此别有意,字字欲诉中心悲。永嘉陈侯好奇士,梦里谬为儿女语;花颜国色草上尘,朽骨何堪污唇齿。生男当如鲁男子,生女当如夏侯女;千年秽迹吾欲洗,安得浔阳畔江水。”    宋濂对李清照所书的《琵琶行》,并没有从书法技巧上来评价,而是将李易安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联系起来看,寄予莫大的同情,揭露封建制度带给落难才女的悲剧,批评那些所谓“文人奇士”把妇女们的痛苦当做饭后茶余“吟风弄月”的美谈。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09:59
易安居士<道士>归途虽当天应,亦凄凄惨惨,真为之动情.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10:02
不知何故?那么多唐宋名仕最后选择如此归宿,真是性情中人,与当代人的浮华有天地之别.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10:08
虽无从考证千百年来这些文人的细节,但大体的灵魂已载入史册,除了敬仰,也应汲其精粹的文字遗产更会激荡人心,悲天惘人的情怀我们也许学不来,毕竟时过境迁,学了有害,悲哉!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10:12
这是我写品诗的心里表达,大家别责备我,我既不是文人,亦不是诗人,我也常常怀两李之豪壮,只是世态炎凉,有才也许是罪,开玩笑的,别见怪.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10:24
一首诗內有一句沉似金石豪言,也许是一首不错的诗,有二句铭言就是一首优秀的诗,有一半的佳句,那将千古传颂,全部是绝句,可能性不高.开玩笑的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10:28
今天双休,我是闲着也是闲着,空着未必非得写诗作词,就算聊聊天,自言自语,孤芳自赏,独醉豪宴,但时间长了,你便觉得我的可怜无意伤害到你...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10:35
我可能会在这个贴子说上很多,有可能五十楼一百楼的往上建,站长版主如果不惬意,我就拆迁这幢违章.
作者: 冷万国    时间: 2017-10-14 16:57
品诗如同琢玉
用一种思考或去构勒
让时间变作一虹砣轮
玉石活了,思维活了

欣赏。
作者: 孟方榕    时间: 2017-10-14 18:22
冷万国 发表于 2017-10-14 16:57
品诗如同琢玉
用一种思考或去构勒
让时间变作一虹砣轮

谢谢光临一起品味
作者: 庞华    时间: 2017-10-16 22:13
孟方榕 发表于 2017-10-14 08:09
该学的要学,酗酒确实不好

如果诗是酒,我宁可酗酒
作者: 冷万国    时间: 2017-10-17 16:34
用岁月去踫撞
那是一杯陈酿

一种感悟。




欢迎光临 诗潮流s (http://shichaoliulunt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